【读书分享】书能香我无须花——副校长刘成龙带您走进曾国藩的世界

  • 时间:2025-03-12 18:02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开放大学
  • 字体: [ ] [ ] [ ]
  • 分享:

书能香我无须花

——读《曾国藩家书》

 

【作者简介】刘成龙,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为平凉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曾在平凉市教育局基教科工作多年,对心理教育、家庭教育、教学评价有独到的研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崇尚着那“三不朽”的人生至高境界——立德、立功、立言。然而,遍观历史长河,真正能够实现这一境界的,却如同晨星般稀少。而曾国藩,便是那寥若晨星中的一颗,后人更是赞誉他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位晚清时期的璀璨星辰,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巨匠,被世人尊称为“中兴名臣”、“官场楷模”以及“理学大师”,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家教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常对家人言: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平日最惜“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也对应了他: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强矫;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内图厚实,二者皆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不能长久的处世原则。我们读书之意,无须费言。无论身居何职,身处何时,都应心存谦卑,心胸纳宽纳广,不断丰富自我知识,储备本领,做到应势应职时,不罔顾机遇的顾盼。如能这样,则于已、于人、于当下都得益。故读曾家书言,便觉自小我,也慎感于无深处,忘却繁华无尘,书能香我无须花。

曾国藩的家风和家教对他的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诚敬堂”家塾,强调实效和精进的教育方式,要求子女每日反省和行为记录,这种严格而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为后代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曾国藩还通过家书教育子女,强调廉洁和自律,这些家训在家族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曾世后人也秉承其仁德精神,家族崇德之盛,致使族旺长久。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从沙俄手中夺回了五万多平方公里的失地,展现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出色表现。曾国藩的孙子曾宪植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一批女兵战士,还嫁给了开国元帅叶剑英,进一步延续了家族的荣耀。曾国藩的后代在学术和科学领域也有显著成就,曾国藩的儿子曾纪鸿对数学有着深厚的兴趣,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等数学作品,是近代著名的数学家。

孔丘是最早倡“仁”圣者,自小学就知“仁、义、礼、知、信”。《素书》也云:“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人之生于世,一为名,二为利,三为尊重。综观历史,有大成就的人必然有德行从而能令他人为其舍命效劳。古人又云,世间巧伎无穷,但有德中用其为;世事沧海桑田,但品格高尚者可立一生。《左传》也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最上等的是树立高尚的品德;次一等的,是建功立业;再次一等的,是著书立说。以上告诉我们,要以德仁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能体味人生的乐趣、生命的精彩;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成为不平凡的人。在立德方面,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所提出的“修身十二款”,至今仍为世人所传颂和效法。其中,第一款“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展现了他对于自律和专注的极致追求。第三款“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则反映了他对于时间管理和勤奋精神的重视。第四款“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更是彰显了他对于专注和深入学习的坚持。

我们乃小众,自不比圣贤。但读书自入学堂之始便为终身之业,哪怕业竞事成,也仅为小成。读书之要,吾你皆懂。信息时代已改旧日之风,书已不伴君、不伴灯、不伴伊、不伴左、不伴右,高阁书柜闲郁。入学之初,书为本。读书的日子应且惜且行,腹有诗书定泛华。在曾家书之“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中,了却今日之乐吧。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辱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3月10日,副校长刘成龙在学校抖音平台分享书籍《曾国藩家书》,其中谈到了家庭教育有关内容,现摘录几段视频供大家欣赏。





撰稿:刘成龙

审稿:何文莉   刘成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