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是枷锁?是力量?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思考
【作者简介】刘洁,女,汉族,本科学历,平凉开放大学教务处教师。
很荣幸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书里的故事,我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选择这本书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和目的,在近年,随着教育、开放、自由、个性等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思想成长、精神发展的关注越来越高,向内寻求心灵健康发展、性格形成原生环境的轨迹,向外探索教育的力量,原生家庭与教育这两者常常被放在一起研究分析,究竟哪一个对人的影响更为重大、更为深远。这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历史学家塔拉·韦斯特弗所著的回忆录,讲述了在一个极端的摩门教徒思想专制下的原生家庭里,塔拉如何从一个9岁之前未接受任何形式教育的女孩,在教育的阳光辐射到她幼小的身躯上,慢慢受教育的启迪、引领,自我觉醒,不断挣扎、放弃、逃脱又自我救赎,最终自学考入杨百翰大学,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历史学家这样的一名知识女性的历程。原生家庭与教育是这本书的主题之一,今天我也从这个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想法,和大家一起进行些许思考探索。
塔拉的原生家庭无疑是极端变态的,这个家庭偏执、暴力又封闭、与世隔绝。初看塔拉幼时生活环境,你会觉得荒诞、不可思议,但也会因为这一件件都是真实事件而倍感压抑,甚至崩溃。作为原生家庭的案例,这样的家庭无疑是个例,仿佛不能作为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大多数人虽无一个极端的原生家庭,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性格有所缺陷等情况,这也就注定了大多人的原生家庭是不完美的。不完美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恰到好处的原生家庭很美好,充满爱和自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很健康,可是很遗憾,这样的家庭总是太少了一些,那么正确面对不完美的原生家庭就是我们心灵成长的第一步。接受我们自己是不完美的父母,允许我们的孩子是不完美的孩子,也就是我们成长的体现,是我们作为下一代原生家庭的创造者,在我们这一代建立恰到好处、更为健康的原生家庭的需要。因为教育的阳光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普照了这片大地,不完美的家庭托举着我们接受这阳光的普惠,让我们逐渐积蓄了力量。
教育是传授我们知识,告诉我们科学道理、做人道理,教会我们在这个社会拥有生存技能,能够立足于社会的过程。但更深层次去看,教育是启蒙我们的精神世界,引领我们去看世界、思考世界,让我们生命有无限的可能,让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书中塔拉曾一度自我放弃,她厌倦了从原生家庭挣脱出来,她即将屈服于原生家庭,她生病了。后来她在良师益友的帮助下,重塑自我,站起来了。但我常想,如果她当时没有站起来,她真的低头了,是不是就是自我救赎的失败,是不是就是教育的失败,思索良久,我觉得不是的,她没有输,在极端的家庭里,她知道了原来世界不是末日了,世界不是一片死寂,世界原来是缤纷五彩的,人生可以成就各种可能,这就是一种胜利;她即使没有挣脱那个家庭,可这样呼吸过自由,见过生命多彩的一面后,她建立的家庭,一定不再是极端的,也许还是有浓重的原生家庭痕迹,非常不完美,可是每一步前进都是胜利。
塔拉在教育的引领下,并不是一路斩荆披棘,就走向了强大,她的自我救赎中充满了痛苦,自我否定,决裂、逃离,到最后的自我和解。原生家庭是我们生命的起点,是我们的来时路,是我们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我们最初感知价值观、情感的场所。而后天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却是将我们引出那个小世界,看向更广阔世界的光,是我们突破原生家庭的途径。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撕裂、斗争、而且越封闭、越狭小的原生家庭这种抗争就越为剧烈,在一个人精神上引起的痛苦更为深沉,因为越封闭极端的环境越容不下广阔的世界、自由的灵魂,对精神的桎梏更紧缩,甚至挣扎越深束缚越紧。塔拉在她挣脱原生家庭的过程中,在爱与背叛中背负着极度的负罪感,在开放的大学中不知如何寻求的认同感,一度击溃她的精神世界,她得了心理疾病,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自我放弃,她觉得她应该回归那个极端的家庭,重新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爱。可同时她又痛苦,明明她现在认识的世界,所处的世界不是这样的,也不应该是这样的,在这样的矛盾和撕裂中,在师友的帮助下,在心理医生的疏导指引下,她慢慢从这种病态中走了出来,逃离那个会淹没她的原生家庭,但她还是找不到归宿,她不断的去寻找,去探索,直到她接受了她的原生家庭就是这样的一个实事,她能坦然面对她走出原生家庭这件事,而不需要其他任何理由和借口时,她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离开他们。你可以每天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们不在你的生命中”。离开不意味着背叛,健康的爱需要界限。其实,这不仅是塔拉面对的问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如何在拥有爱中,重塑自我,这是我们穷尽一生要面对的课题。
有句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与每个人的经历、认知、情感特质等等都有莫大关系,因此,在和大家分享这本书时,就想着如何把我的少许思考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这一人生课题我也是在摸索前行中不断反思和修正着自己的行为,没有什么答案,只想引起大家一些共鸣和读此书的兴趣。就如我当初仅被书名所吸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只看书名,充满了自由和追求的力量。可是沉入书中,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只普通的、自由翱翔的鸟,这是一只身上插着荆棘,依然要歌唱至死的荆棘鸟。
撰稿:刘 洁
审稿:何文莉 刘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