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人生如棋——读《棋王》有感
【作者简介】史欣瑞,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平凉开放大学办公室干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
初读阿城的《棋王》,是被其简练的文字与传奇故事吸引;再读时,却从棋呆子王一生的执着中去窥见生活的真谛。作为年轻一代,我不断思考,如何在纷繁的现实社会中保持初心?如何在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上找到平衡?这部以棋喻人的作品,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应有的信念与智慧。
《棋王》讲述了在“文革”时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出现了五个代表不同生活态度的主要人物,一是王一生外号“棋呆子”,一个象棋天才,他为棋痴狂。“吃”和“棋”是他一生中不多的追求,然而这两样追求却不过分,“吃”只求吃饱,“棋”只为解忧;二是“我”故事叙述者,在知青下乡的火车上结识“棋呆子”王一生,与王一生有着相似的悲苦家庭境遇。爱好读书;三是脚卵,他是一个富家子弟,真名倪斌,说话文绉绉的但人品不错。因为脚长,故而大家以土话称为“卵”,棋艺不错,但下棋只为玩玩。四是画家,他是王一生在县城里认识的朋友,慷慨乐助。五是书记,他是脚卵父亲的朋友。
而作者阿城曾是“知青”,他在高中一年级逢“文革”中断学业,后又下放山西、内蒙古、云南农场插队,他在写这部小说多有自己的亲身经历,那朴实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我看到了一群立体的“知青”形象,我发现,这些知青和我想象中并不相同,没有被生活打倒,面对困难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不软弱,大都不怨天尤人,较少不着边际地幻想,几乎没有感伤主义。
故事的主人公王一生对棋的痴迷,是一种近乎信仰的纯粹。他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用象棋构筑起精神堡垒,甚至以“何以解忧,唯有象棋”的决绝姿态对抗现实的荒诞。能在嘈杂车厢里沉浸棋谱的专注力,能向拾荒老人请教棋道,他将饭粒视为“性命根本”,却把象棋当作“魂魄所在”。我从故事中感觉到真正的自由不是物质占有,而是精神自洽。就像王一生在棋局中获得的快感远超“吃蛇肉”的满足,现在我们或许更需要学会在“买买买”之外,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系。
在读到王一生拒绝知青脚卵通过关系让他参加区象棋比赛,选择以一敌九的车轮战,选择直面强敌的姿态,展现出对规则的尊重与对尊严的捍卫。对于王一生来说,下棋没有功利,喜欢就下。当我们陷入既定轨道时,小说提醒我们,人生的棋局本就没有固定棋谱,真正的胜利是活出自己的“棋势”。
他非常重视母亲用牙刷把磨制的无字棋,这既是家族记忆的消逝,也是自我重塑的开始。这让我想到在文化认同危机中的处境我们既难全盘继承传统,又难完全接纳西方范式。就像王一生必须自己刻出棋子的“字”,当代青年也需要在文化断层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符号。
《棋王》中那个用捡来的棋子对抗命运的少年,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精神图腾。当同辈人在“躺平”“摆烂”间摇摆时,王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人生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执着于自己的“棋道”。
作者阿城说:“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于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我们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除了日常搬砖疲于奔波以外,做些属于自己的事情。
3月12日,史欣瑞老师在学校抖音平台分享书籍《棋王》,现摘录几段视频供大家欣赏。
撰稿:史欣瑞
审稿:何文莉 刘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