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以《吾国教育之病理》为 引,探寻教育 “成人”真谛
【作者简介】马洁,女,回族,硕士研究生学历,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方向,平凉开放大学教务处教师。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先生的著作《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以犀利的社会学视角,直指中国教育的深层症结。我想我们肯定现在发现了一个这样的矛盾:一边是学生们为学历证书夜以继日地备考,另一边是企业抱怨 “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也是当下社会的焦点问题。原因何在?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成了吸引我阅读这本书的理由。我也希望各位能从我的分享中有所收益和思考。今天我将从3个维度来分享这本书:
一、被异化的教育:学历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
郑教授用 “学历军备竞赛” 形容当下的教育生态。当家长们不惜代价为孩子报班、抢学区房,当大学生为 “上岸” 疯狂考证时,教育早已偏离了培养人的本质。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应试教育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将学生训练成 “考试机器”;而素质教育试图培养创造力与人格,但在升学压力下往往沦为口号。
高学历过剩的悖论:书中提到,我国 75% 的职业其实不需要本科以上学历,但每年仍有千万毕业生涌入市场。这不是 “供过于求”,而是社会将学历异化为 “筛选工具”,导致人才错位。
过度复习与创造力扼杀:机械重复的学习模式摧毁学生兴趣与创新力,复读现象普遍化,进一步加剧内卷
二、信任系统的崩塌:学历如何成为新的 “人情社会”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传统社会靠熟人关系建立信任,而现代社会依赖学历证书。但如今,这个系统正在扭曲:
学历歧视的蔓延:企业将 “985/211” 作为硬性门槛,忽视能力与岗位匹配度,形成新的 “出身论”。
教育扩张的悖论:国家扩大教育机会本为缩小不平等,但社会上层通过资源优势将学历竞争转化为 “阶层再生产”,加剧了分化。
三、破局之道:
郑教授开出的“药方”是
1.“教育分流”,即在初中阶段通过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分轨,让不同禀赋的学生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
教育放权
2.减少行政干预,推动教育生态多样化。例如,允许学校自主设计课程、引入非标准化评价(如实践能力考核),鼓励民间教育机构发展。
3.倡导“消极教育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弱化“教”的强制干预,重视兴趣与内在动力培养。这与卢梭先生“消极教育”和培养自然人的观点不谋而合,可见即便过去几百年,人类教育的智慧总是不谋而合的。
开放教育的价值:我们不应该将学历视为唯一出路,而应通过技能培训、终身学习等方式,构建 “能力本位” 的社会评价体系。
结语:教育的本质是 “成人”
《吾国教育之病理》不是一本批判书,而是一份行动指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整个系统,但可以在课堂上多鼓励一次独立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多融入一份人文关怀。正如郑教授所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成为‘完整的人’,而非‘标准化的零件’。”
让我们共同期待,有一天学历不再是枷锁,而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翅膀。
3月16日,马洁老师在学校抖音平台分享书籍《吾国教育病理》,现摘录几段视频供大家欣赏。
撰稿:马洁
审稿:何文莉 刘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