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人性、救赎与成长的史诗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 时间:2025-03-19 11:07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开放大学
  • 字体: [ ] [ ] [ ]
  • 分享:

【作者简介】化垚,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平凉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教师。

《追风筝的人》如同一幅细腻而震撼的画卷,缓缓展开了一段关于人性、友情、背叛与救赎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思绪万千,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去阅读这本书,在翻阅过程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立体的阿富汗:它不再是一个扁平的词汇,不再仅是代表“宗教、战争、财富”的国家。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属于阿富汗的烟火气。也正是如此,才会为毁灭它的战争感到深恶痛绝。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仆人与朋友哈桑展开,他们一同成长于阿富汗的喀布尔。阿米尔出生于富裕家庭,而哈桑则是仆人的儿子,尽管身份悬殊,但他们的童年在那片充满尘土与欢乐的土地上紧密相连。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无忧无虑的时光,尤其是追风筝这项活动,成为了他们童年的美好记忆。在风筝飞扬的天空下,哈桑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忠诚,他为了帮阿米尔追到那只象征着胜利的风筝,不惜一切代价,哪怕遭受欺辱。“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这句质朴而深情的话语,如同贯穿全书的一根红线,不仅体现了他对阿米尔毫无保留的友谊,更凸显了他高尚纯粹的灵魂。

然而,人性的弱点在阿米尔心中悄然作祟。在目睹哈桑被欺负的关键时刻,阿米尔因恐惧和自私而选择了逃避,没有挺身而出。这一背叛行为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他的灵魂。此后,阿米尔内心充满了愧疚与自责,他无法面对哈桑,最终在痛苦的煎熬下,甚至设计赶走了哈桑。这段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我们每个人在面对考验时,都可能因自身的怯懦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伤害那些真心对待我们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富汗局势动荡不安,阿米尔随父亲逃往美国。在异国他乡,阿米尔看似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内心的创伤却从未愈合。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来自故人拉辛汗的电话,得知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且希望阿米尔能够回到阿富汗,去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阿米尔陷入了极度的震惊与挣扎之中。但最终,对哈桑的愧疚以及内心深处的良知促使阿米尔决定踏上这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救赎之路。

书中对阿富汗社会变迁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从和平宁静的过去到被战争摧残的现状,阿富汗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战争不仅摧毁了城市和家园,更摧毁了人们的生活和希望。阿米尔和哈桑的命运在这历史的洪流中跌宕起伏,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阿富汗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缩影。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也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和平生活。

《追风筝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与救赎的故事,更是对人性、友情、忠诚、背叛等诸多主题的深刻探讨。它让我明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或许代表着我们的梦想、希望,亦或是我们曾经失去的珍贵情感。我们都曾在人生的道路上犯错,留下遗憾,但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过去,去追寻那只飞走的风筝,去实现自我救赎。就像阿米尔最终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踏上救赎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勇气与善良,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释怀。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友情有了更崇高的敬意,对救赎有了更真切的感悟。我相信,这部作品将继续感动着无数读者,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去追寻那属于我们自己的 “风筝”,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成长与救赎的篇章。


3月15日,化垚老师在学校抖音平台分享书籍《追风筝的人》,现摘录几段视频供大家欣赏。





撰稿:化    垚

审稿:何文莉  刘成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